揭開台灣史前文明的神秘茶壺推薦面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佛光山人間文教基金會,在高雄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舉辦「重現台灣史前多元文化」考古特展,帶領大家穿越古今,認陶瓷茶具識台灣從兩萬五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的時代演進。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大約從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類在台灣活動的痕跡,5000年前左右,台灣進入新石器時代,除了有磨製比較進步的技術製作石器之外,也開始燒製陶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佛光山人間文教基金會今天開始,在佛陀紀念館舉辦「同源異脈、異中呈同~重現台灣史前多元文化考古特展」,文資局局長施國隆表示,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每年大約吸引800萬人次前來參觀,參觀人數不輸台北的故宮「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希望把八處重要考古遺址,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到金屬時代的一些歷史脈絡、生活脈絡,我們把它呈現出來。」
中國人喜歡喝茶人人都知道,要喝茶就離不開必定要使用茶具,對於喜歡喝茶的朋友們來說,對於陶瓷茶具的品質肯定是非常重視的。一套好的陶瓷茶具它的色澤、質感、和泡茶時所散發出的香味都是獨具一格的。飲茶的風尚和茶飲的時尚隨著時間一直在改變,茶具的種類越來越多,各種材料也陸陸續續地出現,陶瓷茶具哪些品牌好和陶瓷茶具的選購原則就非常重要了。首先是茶壺的選擇,茶壺樣式多元,有大似蜜柑者,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較為多種,青花鬥彩...先不論茶壺的款式,色澤究竟如何,具有健康和文化底蘊是最重要的。選擇茶壺的好壞標准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由於大就不"工夫"了。茶杯的選擇也是非常的關鍵詞,茶杯的好壞會影響人們飲茶,茶杯應該具備輕巧適中,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既符合飲用習慣、也保持茶香。茶洗是用來洗茶杯的,所以有些人在選擇時會比較隨意,茶洗主要是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四字訣:寬,平,淺,白。在選擇是主要選擇盤面較寬,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總之在選擇陶瓷茶具時,實用性及藝術性都非常重要,瓷具的造型變換無窮、屢屢出新,而因應市場的變革,許多茶具只有好看的外型,而根本談不上基本的實用性。茶具的好壞不單單是以價格的高低去評估,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茶具遠比購買一套外形花哨但並無實際用途的茶具來的重要。
開展典禮由施國隆局長與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等人共同剪綵,展場入口是一個「青銅刀柄」的意象,這是以早期排灣族內文社頭目所典藏的青銅刀柄作為藍本,展覽亮點包括鮮少曝光的出土遺物以及史前人類工具標本,現場並且透過多媒體技術,讓民眾可以藉由體感遊戲、互動式陶器浮空投影以及MR擴增實體技術,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下,體驗三萬年來,台灣先民的生活樣貌。這項考古特展一直展出到明年(108年)四月七號。